当我们把“中医·五运六气·大气变暖”这个题目列出来的时候,连我们自己也觉得有些别扭,但反复考虑,却没有比这个题目再贴切的了。
对于这个题目,我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,但实际上,仅只是个开端,只是挤开了一个小小的门缝。要想打开这扇大门,真得靠大家用力了。
我们重视五运六气是从“非典”开始的。通过这一特殊疾病的发生、蔓延、消失的全过程,我们领略了五运六气的神奇。五运六气的推算竟然是惊人的与实际相符,使我们不得不叹服老祖宗的智慧,不能不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而自豪。
为什么第二年(2004年)从实验室里带出地道“非典”病毒的人,往返于北京外地两个来回,沿途接触不下数百人,却只传染了一个家人,再没有形成大范围的传播?
直到今天,我们没有听到“非典”病毒被消灭的喜讯,但是“非典”却离我们远去,谈虎色变的恐慌已经消于无形。难道我们周围真的就一个“非典”病毒都没有了吗?恐怕只有傻瓜才会如此天真。那为什么我们不再“非典”了?这就是我们不用再找答案的答案。
我们在夏天经常用来治疗腹泻的藿香正气水,在实验中却是大肠杆菌的良好培养基,说明此药没有杀菌的功效,它的作用正是从“缘”入手,从条件入手,改变了人体内湿热的环境,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生长。
我们推荐服用“防风通圣丸”,此药兼有驱风、散寒、解热、祛湿的功效,其有效性已经在今年的防治实践中得到了证明。我们预测H1N1型甲流应该在2010年1月下旬消失,因为从大寒起进入下一个年运,属金运平年,少阳相火司天,厥阴风木在泉,不再是以寒湿为主的岁气(详见附件1《庚寅年[2010年]气候特点和养生提示》)。
这时我们才想起翻开《黄帝内经》,对戊子年的初之气(即2008年1月20日大寒至3月20日春分前)是这样描述的:“初之气,地气迁,燥将去,寒乃始,蛰复藏,水乃冰,霜复降,风乃至,阳气郁……”。又言中了。
| 岁气 地支 | 司天 在泉 | 六气变化 | 气候 特点 | |||
| 六气 | 主气 | 客气 | ||||
| 子 午 之 纪 | 司 天 | 少阴 君火 | 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 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| 火 燥 | 
| 在 泉 | 阳明 燥金 | 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 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 | ||
| 丑 未 之 纪 | 司 天 | 太阴 湿土 | 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 | 湿 寒 | 
| 在 泉 | 太阳 寒水 | 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 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 ||
| 寅 申 之 纪 | 司 天 | 少阳 相火 | 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 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| 火 风 | 
| 在 泉 | 厥阴 风木 | 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| ||
| 卯 酉 之 纪 | 司 天 | 阳明 燥金 | 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 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 | 燥 火 | 
| 在 泉 | 少阴 君火 | 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 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| ||
| 辰 戌 之 纪 | 司 天 | 太阳 寒水 | 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 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 寒 湿 | 
| 在 泉 | 太阴 湿土 | 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 | ||
| 巳 亥 之 纪 | 司 天 | 厥阴 风木 | 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| 风 火 | 
| 在 泉 | 少阳 相火 | 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 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| ||
依据《黄帝内经·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》推演
从表一可见,气运变化每六年就出现一个相似的周期,比如在未年(羊年)的2003年出现的疫病“非典”,到丑年(牛年)的2009年又出现疫病“甲流”。气候与发病特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(见表二:岁气与温病相关表)。我们暂称之为“似周期”。
| 年 支 | 公 元 | 岁   气 | 易  发  病  气  运 | 气候与 发病特点 | |||
| 司 天 | 在 泉 | 气   运 | 主 气 | 客 气 | |||
| 辰 | 1988 2000 2012 2024 2036 2048 | 太阳 寒水 | 太阴 湿土 | 初之气 大寒到惊蛰 1.23—3.21 | 厥阴 风木 | 少阳 相火 | 去年的少阴君火在泉之气此时迁移,相火与君火二气相交。气候反常地温暖而多变,易发疫病和温病。 | 
| 戌 | 1994 2006 2018 2030 2042 2054 | ||||||
| 卯 | 1987 1999 2011 2023 2035 2047 | 阳明 燥金 | 少阴 君火 | 二之气 春分到立夏 3.21—5.21 | 少阴 君火 | 少阳 相火 | 阳热更盛,导致各种危急病症发生。人们常因患病突然死亡。 | 
| 酉 | 1993 2005 2017 2029 2041 2053 | 终之气 小雪到小寒 11.23—1.23 | 太阳 寒水 | 少阴 君火 | 冬天气候反温,易发温病。 | ||
| 寅 | 1986 1998 2010 2022 2034 2046 | 少阳 相火 | 厥阴 风木 | 初之气 大寒到惊蛰 1.23—3.21 | 厥阴 风木 | 少阴 君火 | 气候反常地温暖而多变,易发生温病。 | 
| 申 | 1992 2004 2016 2028 2040 2052 | ||||||
| 丑 | 1985 1997 2009 2021 2033 2045 | 太阴 湿土 | 太阳 寒水 | 二之气 春分到立夏 3.21—5.21 | 少阴 君火 | 少阴 君火 | 火热之气极盛,气候较热,易导致温疫病大流行,不论地区远近,都可发生。 | 
| 未 | 1991 2003 2015 2027 2039 2051 | ||||||
| 子 | 1984 1996 2008 2020 2032 2044 | 少阴 君火 | 阳明 燥金 | 五之气 秋分到立冬 8.23—11.23 | 阳明 燥金 | 少阳 相火 | 气候燥热,易发生温病。 | 
| 午 | 1990 2002 2014 2026 2038 2050 | ||||||
| 巳 | 1989 2001 2013 2025 2037 2049 | 厥阴 风木 | 少阳 相火 | 终之气 小雪到小寒 11.23—1.23 | 太阳 寒水 | 少阳 相火 | 时值冬令气候反温,易致温病、疫病发生。 | 
| 亥 | 1995 2007 2019 2031 2043 2055 | ||||||
60年“甲子”这一规律被我们的祖先广泛地应用于农业、医疗等生活中,并扩展到军事、经济、政治等领域,成为涉及天文、历法、物候、气象、地理等综合性很强、应用面很宽的一门科学。并在经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中,逐步渗透进我们的文化,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在这次“甲流”发生后,李维贤先生(中医主任医师,原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基础所副所长)从大量史籍中,查找己丑年的疫情,居然被他抓住了规律性的现象,请看下表(表三: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)
| 公元 | 朝代纪年 | 干支 | 疫  情 | 出处 | 
| 269年 | 西晋武帝 五年 | 己丑 | 大疫 | 见《疫症集说》卷一 | 
| 869年 | 唐懿宗 五年 | 己丑 | 宣、歙、两浙疫 | 见《唐书》卷三十六《五行志》 | 
| 1049年 | 宋皇祐 元年 | 己丑 | 河北疫,遣使颁药 | 见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五十 | 
| 1109年 | 宋大观 三年 | 己丑 | 江东疫 | 见《宋史》卷六十二 | 
| 1589年 | 明万历 十七年 | 己丑 | 时疫盛行 | 见《伤暑全书》卷下附刻《疫证治案》 | 
| 1709年 | 清康熙 四十八年 | 己丑 | 二月湖州大疫;四月桐乡、象山、高淳大疫;五月太湖大疫,青州疫;六月潜山、南陵、铜山、无为、东流、当涂、芜州大疫;十月江南大疫。 | 见《清史稿》卷四十《灾异志》 | 
| 1769年 | 清乾隆 三十四年 | 己丑 | 娄县疹症大行 | 见怀抱奇《医彻》卷一《发疹类》;兼见沈又彭《伤寒论读》原书凡例 | 
| 1889年 | 清道光 九年 | 己丑 | 邗上喉患盛行 | 见张振鋆《痧喉正义》江曲春序 | 
从此表看,病毒病菌竟然如此听话,不是听我们人类的话,而是听从大自然的摆布。疫病与年运竟然有这么强的相关性。当时的记载太过粗略,没有发病月份的标注。我们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,依气运规律推算,发病应多在二之气。中医常说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温”,当冬天不冷,阳气不能内收,藏而不能化精,则必成内热郁积,遇到二之气的少阴君火,使内热难以发散,内热遇外寒或内热夹湿,则很容易发生流感。
中医门派很多,但主要分为寒凉派和温热派,只有当它们疗效十分明显时,才有可能为人们所认可,成为当时的名医名派。而探究其内在原因,则是与当时的气运变化相应。中医历来主张因人、因时、因地施治,就是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应用。
| 甲  子 | 岁  气 | 公元纪年 | 用  药  特  点 | 
| 第49甲子 | 厥阴风木 少阳相火 | 184-213 214-243 | 张仲景以桂枝、麻黄之温,治中风、伤寒之病,用寒凉之青龙白虎汤治温热、湿温之病。时人习用乌、附辛热,为治多误。 | 
| 第65甲子 | 阳明燥金 少阴君火 | 1144-1173 1174-1203 | 刘守真,燥火用事,亦宜于凉。 | 
| 第66甲子 | 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| 1204-1233 1234-1263 | 李东垣,寒湿用事,故宜于温。 | 
| 第68甲子 | 少阴君火 阳明燥金 | 1324-1353 1354-1383 | 朱丹溪,火燥用事,故宜于清。 | 
| 第72甲子 | 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| 1564-1593 1594-1623 | 张介宾,寒湿用事,专主温补。 | 
| 第73甲子 | 厥阴风木 少阳相火 | 1624-1653 1654-1683 | 吴又可,风火用事,温热暑疫,多用寒凉。 | 
| 第74甲子 | 少阴君火 阳明燥金 | 1684-1713 1714-1743 | 火燥用事,相延用寒凉。 | 
| 第75甲子 | 太阴湿土 太阳寒水 | 1744-1773 1774-1803 | 循故辙施治多乖。湿寒用事,王朴庄以温散温补见长。 | 
| 第76甲子 | 少阳相火 厥阴风木 | 1804-1833 1834-1863 | 火风、燥火用事,霍乱盛行,尽为热证,陆懋修独以石膏、芩、连,清而愈之,或以凉水调胆矾,吐而愈之。 | 
| 第77甲子 | 阳明燥金 少阴君火 | 1864-1893 1894-1923 | 
依据陆懋修《六气大司天上下篇》
按照这个规律,我们继续下推:
| 甲  子 | 主 客 气 | 公元纪年 | 气候特点 | 
| 第78甲子 | 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| 1924-1953 1954-1983 | 寒湿 | 
| 第79甲子 | 厥阴风木 少阳相火 | 1984-2013 2014-2043 | 风火 | 
| 第80甲子 | 少阴君火 阳明燥金 | 2044-2073 2074-2103 | 火燥 | 
| 第81甲子 | 太阴湿土 太阳寒水 | 2104-2133 2134-2163 | 湿寒 | 
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辨证施治,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,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,正是我们的老祖宗的高明之处。“不知年之所加,气之盛衰,虚实之所起,不可以为工矣”,不考虑年运的变化,不从大处着眼,抓不住气运变化的大参数,只去抠脚趾头,又怎么能看好病呢?
| 甲子纪年 | 公元纪年 | 司天之气 | 在泉之气 | 气候特点 | 
| 甲子 庚午 丙子 壬午 戊子 | *1984 *1990 *1996 *2002 2008 | 少阴君火 | 阳明燥金 | 火燥 | 
| 乙丑 辛未 丁丑 癸未 巳丑 | 1985 1991 1997 2003 2009 | 太阴湿土 | 太阳寒水 | 湿寒 | 
| 丙寅 壬申 戊寅 甲申 庚寅 | *1986 *1992 *1998 *2004 2010 | 少阳相火 | 厥阴风木 | 火风 | 
| 丁卯 癸酉 己卯 乙酉 辛卯 | *1987 *1993 *1999 *2005 2011 | 阳明燥金 | 少阴君火 | 燥火 | 
| 戊辰 甲戌 庚辰 丙戌 壬辰 | 1988 1994 2000 2006 2012 | 太阳寒水 | 太阴湿土 | 寒湿 | 
| 己巳 乙亥 辛巳 丁亥 癸巳 | *1989 *1995 *2001 *2007 2013 | 厥阴风木 | 少阳相火 | 风火 | 
综合归纳、推理演绎、取类比象是我们祖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,与西方的统计演算、数理分析、精密实验一道,共同诠释着人类面对的各种事物。与西方相比,我们似乎少了一些精确性,但更多了系统性、完整性和变化性,从这个角度上评价,其科学性不容置疑。
在世界各地,几乎年年都有森林大火发生,20多年前的兴安岭大火、前年的希腊大火、这两年的美国加州大火,哪一场大火不是在增温?哪一场大火不是在排放二氧化碳?我们却没有见到周边地区气温升高的报道,如果说它们烤化了北冰洋的冰川,恐怕更不会有人相信。这些大火与几千个发电厂或数万辆汽车的排放相比,该得出什么结论呢?
每一天都有白天和黑夜,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,却没有人大惊小怪,也没有人试图让地球停止转动。为什么面对长期的冷暖湿燥的规律性变化,人们却如此恐慌?人不仅生活在地球上,更要知道人还生活在宇宙中,其他星球的运动变化不可能不对地球产生影响,只是它们的运转轨道太远,运行周期太长而已。地球打个喷嚏,就已经是人类难以抗拒的地震、海啸、台风、洪水等灾难。宇宙如果打个呵欠呢?
尽管我们心有不甘,尽管我们在不断掌握更先进的科技手段,但终究不能“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”,那就还是让我们脚踏实地吧!
 
  
